智慧生活 Live with Wisd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般若 心经
查看: 482|回复: 15

读书 -《哲学100问》 第1季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 书杰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发表于 2024-2-4 19: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篇章 古希腊的智慧

一、探问世界的本原

    01 水是世界的本原

    02 世界万物源于“无定”
    03 气是万物的本原
    04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05 水、火、土、气构成万物
    06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空
    07 数是万物的本原
    08 世界源于“存在”
    09 芝诺悖论
        A、1/2路程
        B、阿基里和乌龟赛跑
        C、飞矢不动
        D、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10 人是万物的尺度
    小结:古希腊早期哲学
        哲学诞生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早期关注的对象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并通过两个角度探究“世界的本原”:一个是从自然的角度,把世界的本原归于水、火、土、气等;另一个是从更为抽象的形而上学角度,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罗格斯”“数”和“存在”等概念。

-- 世界的本原:自在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章 古希腊的智慧

二、古希腊三贤

    01 苏格拉底是谁
    02 苏格拉底:为思想助产
    03 苏格拉底为何非死不可
    04 苏格拉底:认识自己
    05 柏拉图:哲学可以使国家至善
    06 柏拉图:现象界背后还有一个世界
    07 柏拉图:四线段的比喻和太阳的比喻
    08 柏拉图:洞穴的比喻
    09 柏拉图:理想国真的理想吗
    10 柏拉图式恋爱是精神恋爱吗
    11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从何而来
    13 亚里士多德:存在是什么
    14 亚里士多德:什么是实体
    15 亚里士多德:实体是任何形成的
    16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什么

-- 让自在回归自在。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9: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章 古希腊的智慧

三、古希腊晚期哲学


    01 古希腊哲学走向衰落
    02 伊比鸠鲁主义
    03 斯多葛主义
    04 怀疑主义
    小结:古希腊三贤和古希腊晚期哲学

        苏格拉底通过“思想的助产士”,以一种特有的提问方式,与观众探讨哲学问题,以求得智慧。
        柏拉图通过四线段的比喻和太阳的比喻来说明两个世界 -- 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存在。同时也用洞穴的比喻,表达对理念世界的极力推崇,这也寄托了他自己的使命感和政治理想,让一个懂哲学的人成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即实体哲学: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实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实体的四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实体的实现:潜能与现实的学说。
        古希腊晚期哲学不再关心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追问生存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更幸福。

-- 迷失自我 - 不自在:应该活得更自在!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导言 中世纪信仰时代的哲学

一、基督教与基督教哲学

    01 基督教的起源是什么
    02 耶稣基督到底是谁
    03 基督教为什么能与哲学结合
    04 一个时间轴: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

-- 基督教不自在,需求哲学的支持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二、教父哲学

    01 奥古斯丁:真理与光照
    02 奥古斯丁:创世与时间
    03 奥古斯丁:原罪与救赎

    “真理与光照说”论述了上帝之光照亮了真理,人类的知识要从上帝那里来 -- 这一点强调了上帝的全知属性;“创世和时间学说”解释了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在创世之前,世界完全不存在,时间也没有意义,可见上帝的能力之大 -- 这就阐明了上帝的全能属性;而“原罪与救赎学说”解释了恶和恶的来源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人自身,这就为上帝的全善属性做了辩护。

--上帝就是自在:全知全能全善。“上帝依照自身形象造了人,让人有了自由意志”。人能/当活出上帝的生命:自在的生命!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三、经院哲学

    01 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02 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与神学是什么关系
    03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04 共相问题
    05 奥康的剃刀
    06 基督教哲学因何衰落

    小结: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哲学强调的是理性,而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所以基督教哲学一直在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
        经院哲学的论证已经带有一种理性和逻辑的色彩,也在无意中开启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先河。但经院哲学依然是“神学的婢女”。

--自在论经得起彻底的逻辑演绎和理性论证,以及全经验验证。哲学、神学也可以被认为是“自在的婢女”。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章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及认识论的转向

    01 意大利文艺复兴
    02 皮科:人的发现
    03 布鲁诺:自然的发现
    04 如何获得真理性知识
    05 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特别注重经验的作用,把经验看作知识的来源,从感觉经验出发,通过归纳总结而推导出普遍的知识。

    真理性的知识满足两个条件:1、真理性的知识内容能够不断扩展。2、真理性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特征。

-- 自在有着全经验的验证,是各种感觉经验的根本源头。
-- 自在是有着无限扩展性同时具备普遍必然性的。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章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


二、早期经验论哲学

    01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四假象:
            1、种族假象:人作为一个种族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从人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人自身的逻辑出发去做判断,以个人为尺度去衡量外物,而不是从事物自然的尺度,或者从客观的角度去衡量。这其实就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性,是人性中的一种缺陷。
          -- 主客体的剥离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人作为自在进行作为时,自在通过观照自在本身达至自在的至善,就不存在种族假象了。


            2、洞穴假象;在洞穴的人看到的永远都只是眼前的影子,并没有看到外部真实的世界。洞穴的假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好像身处在洞穴的环境中,人被束缚起来了,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以及自己的行为习惯等,形成了自己那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既主观又狭隘,颇有一点坐井观天的意思。
          -- 自在的人无论身处何处,所观所思所为均围绕着自在进行。何处影响自在便于何处作为。洞穴里的人与有洞穴外经验的人自在各异,于其自在的染污有别。以有洞穴外经验的自在作为主体去考察洞穴里的自在,本就违背了自在的本原特性。与坐井观天的比喻一样,恰恰反证了自在论的完美意义。这个经验/世俗/现实世界是无始终无里外(时空)的自在所处所充斥的境中一境,一阶段。


            3、市场假象;市场上流通的假币混迹在市场中让我们难辨真假,给我们的交易带来很大的困扰。
          -- 经验/世俗/现实世界对自在的染污。群体自在是自在在经验/世俗/现实世界境里的阶段性显相。群体自在这个阶段性显相观照其自身自在的经验过程中,建立的货币概念和形式。这个概念形式有着先天的缺陷,其中包含了假币的出现。


            4、剧场假象:我们去剧场看表演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就是置身其中,看舞台上演员表演,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从而忘记了他们是在表演。
          -- 经验/世俗/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剧场。绵延遍布的自在在这个世界越染着越“度日如年”。越沉浸于舞台剧的表演或欣赏,越是不觉时光荏苒。在这个经验/世俗/现实的世界剧场,无论演员与观众,沉浸其中而无觉于时空,便是自在。

    02 培根:四个假象阻碍了什么
    03 培根:任何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确定的知识
    04 霍布斯:任何形成知识
    05 霍布斯:带有机械色彩的唯物主义者
    06 霍布斯: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章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


三、唯理论哲学

    01 笛卡尔:怀疑一切
        普遍怀疑的思想,是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这种普遍怀疑的精神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开创性,因为这是一种除旧创新的思考方式,也正是基于此,他开启了近代唯理论的先河。

    0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开始了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觉醒,自我的确定性代替了上帝的确定性,这是一个很最大的改变。

    03 笛卡尔:“天赋观念”从何而来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找到了自己哲学的起点,一切知识都可以怀疑,但不能怀疑思想本身的活动。笛卡尔找到了自我的主体性,把“我”当作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去确定可靠的知识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因上帝创造而来的。上帝是全能的,他要保证这两个世界的真实可靠。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同时精神世界(我们头脑中的观念)也是真实可靠的。这就引入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思想了。

    04 笛卡尔:心与物是什么关系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彼此独立的世界,两者互不影响,谁也不跟谁发生关系,就好比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行走,永远也不会相交。但两者都是依靠上帝的,都依靠上帝来保持他们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两个实体,都有各自的属性特征。物质实体的属性就是广延,精神实体的唯一属性就是思维。
        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是彼此独立的。这就是,物质就不能思维,精神就无广延。

    05 伽桑低:评判笛卡尔
        伽桑低把精神物质化,把精神还原为物质,走的是一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路线,把二元论还原为一元论,从而取消了身心交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笛卡尔遇到的那个矛盾了

    06 马勒伯郎士:对笛卡尔难题的解决
        马勒伯郎士把物质世界看作一种关于物质的观念,这个观念早已在上帝的头脑中存在了,我们要认识物质世界,只需要与上帝交流,便可以获得这种观念。物质的观念和物质本身具有同一性,认识了物质观念就等于认识了物质本身。
        进一步讲,上帝通过物质世界的观念创造出了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当这个物质世界被上帝创造后,就和观念有所不同了。物质世界按照自己的那一套规律 -- 自然规律进行发展,和精神世界是彼此独立的。这也就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彼此独立的。
        那么,怎么解决两者的协调统一呢?笛卡尔是通过身心交感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马勒伯郎士不这么认为,他提出了偶因论的观点:身体和心灵之间是靠上帝来协调的。这个偶因论已经不需要借助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经验性的互动了,而是借助上帝的全能性来解决问题。

    07 斯宾诺莎:神即自然
        自然神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就高高在上地看着这个世界发展了,他不参与到世界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中去。上帝是一个绝对实体,创造了万事万物。
        泛神论:上帝不仅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且还内化于每个事物中。就好比说,上帝要参与到每个事物自身的运作中。神,或者说上帝就是自然本身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神本身。
        无神论:就是没有神,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的理念。

    08 斯宾诺莎:宇宙模型任何构成
        实体、属性和样式:所有的事物都逃不出这三个词。属性和样式是针对实体来说的,是实体的属性和样式。样式就是实体的特殊的表现状态。而属性就是那个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
        关于实体的属性,人们能够认识的有两种:广延和思想。广延,是针对物质实体而言的,就是事物的长、宽、高,是占空间的。思想,大家应该也能理解,这是针对精神世界而言的。
        斯宾诺莎通过实体、属性和样式的概念,展现出了他自己的宇宙模型,任何事物都可以归在这个模型当中。

        
    09 斯宾诺莎:一切从“真观念”出发
        出发点:真观念。三种观念:1、想象和意见;2、理性知识;3、直观知识。
        斯宾诺莎认为第一种知识是不可靠的。他认同第二和第三种知识。而直观知识是一种先天的知识。斯宾诺莎认为直观知识就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理性知识则是从直观知识、从真观念推理而来的知识。

        从本体论层面来说,斯宾诺莎坚持的是身心平行论,身和心彼此独立,又彼此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是实体自身先验的协调的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他则彻底排除经验层面的作用,从真观念出发,推导出理性的知识体系。真观念的内在标准是清楚明白,外在标准是符合它的对象。这里的符合,是一种先验的符合,而非经验层面的符合。

    10 斯宾诺莎: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越高,对自然的认识水平越高,对自然规律把握得越透彻,那么他在自然面前就是自由的。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有对客观必然性的真正认识。一个人对自然没有获得一定认识的时候,也是不自由的。
        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人会碰到很多的不幸,这个时候就需要认识这个不幸,然后把握住不幸背后隐含着的内在规律。这个不幸是自然的,所以对自然的把握越深,对自然的认识程度越高,就越可以摆脱这样的不幸和困境。
        通过对自然的认识,通过对自然客观规律的把握,进而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获得最终的幸福,达到至善状态。

    11 莱布尼茨:哲学上的二迷宫问题
        迷宫1: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世界的最小单元是否可分割以及它们之间是否连续?
         莱布尼茨认为之前的哲学都没能很好解决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问题,要么保证不可分的点而无法保证连续性,要么保证了连续性而无法保证不可分的点。他提出了“单子论”。
        迷宫2: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12 莱布尼茨:单子任何构建世界
        单子是无广延的精神实体
        莱布尼茨提出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点 -- 单子,这个单子就是一种精神的实体,没有广延不占空间,同时又是一个实体,因而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是精神实体,又不占广延,所以就肯定是不可分割了的。
        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单子在我们主观反映中的一种表象。这个表象不是客观的反映,它带有一种主观色彩。物质世界是具有表象能力的主体(比如人或动物)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13 莱布尼茨:什么是“前定和谐”
        “前定和谐”其实就是一个先验性的规定。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先天地规定好了,单子和单子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就好比是交响乐的乐谱,这个乐谱是在交响乐演奏之前就已经谱写好了的。

    14 莱布尼茨: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在人们的心中,的确是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但这个先天的东西不是现成的天赋观念,而是一种潜在的倾向、禀赋、习性或者自然的潜在能力,这就如同大理石上的纹路,这个纹路是雕塑成型之前的一种潜在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莱布尼茨虽然表面上承认了经验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落脚于理性的层面。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种类似“大理石的纹路”的潜在观念,这个观念是一种未成形的禀赋或者习性,随着经验的刺激,潜在的模糊的观念逐渐清晰起来,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提升,最后完全不需要经验的帮助,便可以认识这个世界。世界的一切知识经由理性的逻辑演绎也可推导出来。

    15 莱布尼茨:这是“最好的世界”
        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很多种可能性,上帝那里有无数多个世界的模样,上帝从中选择了一个最好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把这个世界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中存在着恶,但这些罪恶不仅没有使我们的世界黯然无光,反而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16 莱布尼茨:“恶”从哪里来
        恶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而是一种匮乏,一种善的缺乏状态。
        形而上学的恶:一种必然性的恶。这种必然性就在于上帝是完满的,他创造出来的世界和上帝相比,必然是存在缺陷的。世间万物对善缺乏,恶就必然存在。
        道德的恶:这是罪恶,是一种偶然性的恶。道德上的恶是人滥用自由意志而犯下的罪恶。
        形体的恶:这种恶是苦难。如生老病死,人的各种疾病与病痛,都是形体上的恶,人的肉体要遭受到痛苦。莱布尼茨认为,身体上的恶是对道德上的恶的一种惩罚。



    小结: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的哲学脉络可大致总结为以下这几点:
        第一,理论起点是由普遍怀疑得出的“我思故我在”。
        第二,他的实体观是心物二元论的实体观,有针对人这个特殊情况,提出了身心交感说。
        第三,他的认识论是从天赋观念出发,注重逻辑的演绎,最后推导出知识,但又不是特别彻底。

        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出发点是神,是自然。这神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概念,因而“神=自然=实体”。
        自然分为作为原因的自然和作为结果的自然。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是作为结果的自然,而那个作为原因的自然就是一个终极的原因,这就是神,是实体,是一种永恒的秩序和规律,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改变,唯独这个终极的神,这个实体是不改变的。因而,这个实体是唯一的,不是杂多的。
        “神即自然”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观,这是一元论的观点。而后便引出了他的宇宙模型 -- 实体的属性和样式。这也恰恰说明了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平行论。物质的属性和心灵的属性都在这唯一的实体上面,两者合二为一了。因此,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变为了实体内部的自身的和谐问题,斯宾诺莎由此提出了先验协调的观点。身和心已经先验地协调好了,这自然就解决了笛卡尔的心和物之间的矛盾问题。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总结:
        第一,理论起点:从神出发,主张“神即自然”的一元论实体观。这也是他的本体论观点。
        第二,从认识论上,斯宾诺莎从“真观念”出发,注重逻辑演绎,通过身心平行论和先验协调的理论,让唯理论更为彻底和严格。
        第三,从伦理学层面,斯宾诺莎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莱布尼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强调理性层面,虽然他表面上承认了一定的经验刺激的作用,但潜在的的观念、潜在的禀赋才是根本。所以,他仍然是注重通过理性的演绎,最后得出知识。莱布尼茨还有一个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能力问题:理性水平越低,心中的观念就越模糊,理性水平越高,心中的观念就越清晰。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总结:
        第一,从本体论层面提出了单子论的思想。
        第二,从认识论层面,从潜在的禀赋出发,通过经验的刺激,让心中的观念越来越清晰,但理性的层面是根本,“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便可以概括出精髓。
        第三,在伦理学层面,莱布尼茨解决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最好的世界”的理论。










22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2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章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


四、经验论哲学


    01 洛克:评判“天赋观念”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普遍同意”,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几何学的定律和逻辑学的规律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帝的观念的。根本就没有与生俱来的、全人类都普遍同意的观念。就算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天赋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形成这样的观念,比如通过经验获得。另外,人本身具有的道德原则,只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而已,是一种人们传承下来的习性,这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原则。洛克还提出有些道德原则跟功利性有关,因为遵循这些道德原则是对自身有利的,而且这样的实践原则往往还会被利用。

    02 洛克:知识从哪里来
        白板说:是洛克评判“天赋观念”的一种补充,既然不存在天赋观念,那么心灵就是一块白板,强调了经验的作用。
        双重经验说:经验有两类,1、感觉;2、反省。感觉是人受到外界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这是心灵中的内在活动。

    03 洛克:什么是简单观念
        由感觉和反省这两个途径形成的观念,叫简单观念。

    04 洛克:什么是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把多个简单观念经过加工、组合、归类和整理后形成的观念。
        复杂观念分为三类:样式、关系、实体。
        洛克的逻辑就是,一定要从简单观念入手,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和抽象后,才能形成一个复杂的实体观念。实体不能直接被感知到,也就是说,认识的过程是不能有跳跃性的。
        洛克的论证是循序渐进的,但这又恰恰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既要承认实体的不可直接感知性,又要承认实体的存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同时,又承认了心灵中某种天赋能力(加工整理简单观念的能力)存在。

    05 洛克: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
        洛克认为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处在一种温和的状态下的,按照自然法原则生存。但为了防止外部入侵产生的矛盾,也为了解决财产权的矛盾,人们订立契约,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给政府,政府也参与到订立契约中并受到约束,政府的宗旨就是为了保证人们的权利,一旦违背这一原则,人们便可以发起革命推翻政府的统治。
        洛克提出的三权是 1、立法权;2、行政权;3、外交权。孟德斯鸠后来把三权发展为 1、立法权;2、行政权;3、司法权。

    06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认为首先是感觉观念在先,可感性质仍然是中介,而后才是事物。
        他的逻辑:我们的感觉观念通过可感性质决定了事物。
        第一,一切事物作为我们的感觉对象都是可感物。
        第二,可感物都是由可感性质构成的。

    07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从“物是观念的集合”到“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走的是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他认为不需要再承认一个客观的物质实体了,可以取消了可感性质背后的那个实体,因为物质就是一堆观念的集合。

    08 贝克莱:物质怎么成了虚无
        洛克的简单观念从感觉和反省而来,简单观念又分为第一性质的观念和第二性质的观念。第一性质的观念是客观层面的观念,是关于事物的广延,事物的长、宽、高等观念;第二性质的观念则是主观层面的观念,比如事物的色、香、味的观念。
        贝克莱不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他认为第一性质的观念并不是客观性的而是主观性的观念。
        贝克莱虽然否定了物质实体,但他保留了精神实体的存在。这是因为他强调观念,观念是离不开我们的心灵的。他和洛克一样都承认精神实体的存在,这个精神实体是不能直接被感知到的,它们只是作为各种观念的一个载体或者是说各种观念依附的那个实体。

    09 贝克莱:肯定精神实体 -- 心灵
        贝克莱的出发点便是认为心灵是感觉观念的来源,心灵或精神的实体才是感觉观念的原因,而感觉观念是物的原因。

    10 贝克莱:肯定精神实体 -- 上帝。
        贝克莱的经验论不彻底的地方,就是在精神实体层面其实隐含着一种直觉的神秘和推理的成分。

    11 休谟:知觉是什么
        休谟认为,知觉就是经验的对象。知觉有两个类型:印象和观念。
        印象就是第一次出现于我们心中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有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种。
        观念是对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较为微弱模糊的意象。也就是说,当我们反省一个不在现场的对象时,出现于我们心灵中的东西就是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

    12 休谟:物质、精神和上帝都是不可知的
        休谟并没有像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实体,而是对物质实体存不存在持“不可知”的态度 -- 不知道存不存在,不去下那个判断,既不承认物质实体存在,也不肯定其不存在。

    13 休谟:任何事物都有原因吗
        在休谟看来,“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这条原则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从经验论、唯理论来说,还是从天赋观念来说,好像都不能完全说通。但为什么还有因果关系的存在呢?休谟认为,这更多的是来自一种经验,但是一种不完全的经验的结果,是一种错误的经验的结果。
        
    14 休谟:因果关系真的靠谱吗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不是客观性的,而是人主观的一种联想,并把这种联想当作事物本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实际上,事物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联系呢?根本没有,这可能只是人主观地认为两者是有联系的而已。

    15 经验论走向死胡同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认识论,认识论最大的目标是探寻人是如何认识知识的,知识是何以成为可能的。真理性的知识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经验的新内容的这一类知识。可以说,经验论和唯理论最终的的目标都是为了找寻这类知识。
        休谟遵循严格意义上的经验论 -- 除了经验领域外,他对一切都不妥协(对推理的东西不妥协,对经验范围外的实体也不妥协),于是得出的知识就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 只具有经验内容,但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休谟彻底贯彻经验论,初衷是好的,但最后恰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走向了一个死胡同,就好比他自己挖了个坑把自己埋了。
        而唯理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唯理论坚持演绎的原则,到最后,就只剩下逻辑的演绎体系了,只剩下形式的部分了,虽然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但缺少新内容,缺少经验的成分,所以莱布尼茨 - 沃尔夫体系也走向了一个死胡同。

        康德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问题综合起来,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类知识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经验内容。

    小结:经验论哲学
        经验论的五位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他们的方法是从经验出发,运用归纳法确定知识体系。最后的结果便走向了休谟的怀疑论,只注重经验范围内的领域,对经验范围外的领域一概不妥协,持怀疑和不可知的态度,于是彻底的经验论使得知识就只剩下经验内容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幸福源 Source of Happiness

GMT+12, 2024-11-27 19:33 , Processed in 0.0316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